江西船企三種貨幣結算避風險
2012-12-05 08:38:02 來源:信息日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,航運和造船市場行情急劇下滑,新船訂單量快速萎縮,新船價格探底,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步步走高,將船舶企業逼向尷尬境地,特別是將中小船舶企業推至絕境。
而在江西九江瑞昌,江西江州聯合造船(位置 評論 新聞)有限公司從國防軍工企業改制為民營企業,通過靠大聯強,已經打造成為外商獨資公司,發展成為江西省最大造船企業,2011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.43億元,實現工業增加值4.35億元,出口船舶8艘,創匯2.1億美元,上繳稅收6339萬元。
今年,這家“龍頭”企業生產碼頭上仍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場景。總經理汪三龍自豪地告訴記者,8月份還簽下了6艘2014年出口的大型多用途船訂單。
背景
國際金融危機引發造船業不景氣
“上周,剛剛有一艘大型多用途船從這個碼頭交貨離開,你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另一艘船剛剛開始‘拼接’。”11月28日,江西江州聯合造船有限責任公司(以下簡稱江聯)總經理汪三龍在公司碼頭上向記者介紹,在全國造船行業的低迷,甚至有一家又一家大型造船企業破產倒閉的情況下,江聯卻能啟動技改,將一艘又一艘的大型船交到船東手中,著實不易。
據了解,造船業是為水上交通、海洋開發和國防建設等行業提供技術和裝備的綜合性產業,也是勞動、資金、技術密集型產業,因此造船業一直是反映上、下游產業發展,乃至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。然而,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,中國造船業就一直在所謂的“危機”中前行。特別是今年,包括浙江臺州規模最大的出口船舶企業――浙江金港船業(位置 評論 新聞)有限公司在內,已有三家大型造船企業破產倒閉。一項調查顯示,未來3年時間,全世界造船產能將有24%被淘汰出局,中國的情況更加嚴峻――由于新船訂單枯竭、船東新船預付款比例大幅下降、銀行信貸投放收緊等原因,多數造船企業資金周轉困難,部分中小船舶企業頻頻出現船臺空置、資不抵債、停產、破產等情況。
案例
交付一艘船少收貨款數千萬
在國際船舶市場低迷,國內相當部分船廠一片蕭條的形勢下,江聯的勢頭卻依然強勁,今年第一季度就有5艘船出海試航,至11月底共有12艘船交付船東。
“其實,江聯的生存壓力也很大。”說起這些已經交付的船舶,汪三龍也是感慨萬分。就說11月底交付的那艘船,那是2007年簽下的合同,正常情況下從設計到交貨的周期為兩年左右,而這艘船受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,到今年的11月底才離開船廠碼頭。
“這種情形下,我們比船東更急。”汪三龍告訴記者,簽約當時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7.3,協議價格為3800萬美元。按照當時的匯率,至交船時可收得資金2.774億元人民幣。而實際上,這么多年來人民幣匯率一直走高,等到向船東收取最后一筆尾款之時的匯率在6.35左右,無形中損失數千萬元。除此之外,這幾年來的人工費等成本又快速上漲,好在鋼材等成本有所回落。